民國100年發生許多國家(世界)大事,但也有一個看來沒什麼大不了的分野,就是所謂的「八年級生」滿二十歲了。這意謂著這個世代不僅取得了青年、青少年的主場,也開始進入職場。其實我對「幾年級生」的世代劃分不太有研究、也不是太關注,但在職場中我對七年級生還能有「前輩與後輩」互相對待、交談的心情,對於八年級生就完全是「下一代」了。關鍵大概是在於我這輩的朋友大多是「八年級生」的父母,因此對我來說,「八年級生」無論如何就是「下一代」。
年末聚會時被朋友問道「八年級生」進入學習職場的狀況,我總是笑著反問:「需要問我嗎?問你(們)自己就知道了呀,你們的小孩不都是八年級生?」立刻得到尷尬的苦笑:「……也對啦。」
在過去「嚴格的教育」下成長的這輩父母,對於愛與自由有很大的渴望,加上時代的變遷,因此大部分都希望給小孩自我的空間,而經濟能力許可、學經歷較高的父母,大概也都給了孩子無後顧之憂的生活照顧。只是,在嚴格教育下,兩代有「無法溝通」的距離,自由尊重之下仍有「難以靠近」的距離。
譬如以喜歡的偶像來說,八年級生迷戀韓國明星是潮流,也許在看日劇度過青春歲月的父母心中不是太理解,更別說花個三、四千元搶購一張SJ演唱會門票。「這些錢是他(她)們的零用錢,當然可以自由支配,我也不好說什麼。」在我們的成長教養裡,就算是壓歲錢可以自己存起來,但是絕對無法自由用在「奢侈品」上,要用在奢侈品上,就會被認為應該拿去繳學費。但現在孩子(或是大人給予)的認知,認為父母本來就有付學費、養育的責任,除非負擔不起,不然自己的零用錢愛怎麼花就怎麼花,這是自由。
「雖然也有理。但想一想,這些錢還不是我們省吃儉用才有的。」朋友說。如果這是教養,可以傳達給孩子吧。我說。但朋友說:「有時也很為難,表示不認同,他(她)可能之後就不在你面前討論任何事了。我們做父母的也很怕孩子不理你啊。願意在我面前討論要用四千元買韓星的票,代表願意跟我分享。至少我還知道他們在做什麼。」
這讓我想起另一位朋友,念國立大學大二的兒子有一天夜歸時忽然打電話要她去醫院,她嚇一跳,才知兒子跟醫美診所預約了割雙眼皮,到場發現需要有人簽手術同意書所以才通知媽媽。兒子用自己的零用錢送醫美手術給自己,完全不告知父母,因為這是「用自己的錢」,而且已經長大了所以有自主權。只是沒料到還「長不夠大(成熟)」,連手術就是手術,就是有風險需要有人簽同意書也不知道。「所以你那時才突然知道兒子要割雙眼皮,而且火速去簽了同意書?」「對啊。我想過,如果不簽,讓兒子當場沒面子,也破壞了母子關係,因為他又不是做壞事,而且我擔心這樣以後他什麼事都不告訴我。」
擔心孩子不跟自己溝通好像是這輩父母的焦慮了,因為現在和過去不同,孩子關起門來有網路,「忙」得很,一點也不寂寞。既然想法不同,不跟父母說話最好。
我們的教育改革與理念多半取自歐美,自由的風氣則多取法美式。「學」風尤其是,像坐沒坐相、站沒站相、穿著「不得體」、說話很自我、上課吃喝等等,都在「頭皮以上的東西不重要、頭皮以下的東西才重要」的主張下成為只有「不進步」的教育者才會介意的事。
朋友們多半留美,應該非常明白美式教育的自由背後有一個重要的精神,就是獨立。意即:給你自由是要你獨立,長大離家,人生自己負責。
可是我們看見很多「坐沒坐相、站沒站相、穿著不得體、說話很自我、上課吃喝」的大學生,期末報告忘了交卻說「哎呀怎麼老師前一天沒有提醒我!」也一定就是在家睡遲了就大叫:「媽妳怎麼沒叫我!!」的那種人。(奇特的是現在的大學老師大多數都會包容,以此展現開明與寬和,並能貼近年輕人的形象。不想扮演網路輿論上被埋怨的角色。)
台灣家庭跟大多數的亞洲家庭一樣,親子關係是比較緊密的(好不好其次),倫理觀念和西方不一樣,不要說父母捨不得十八歲就把孩子推開(特殊家庭除外),有時是愈大愈離不開孩子,擔心孩子不跟自己講話,不知不覺變成一直在幫孩子收尾的父母。
既然無法「全盤西化」,那麼當「自由」成為王道,背後所要傳達的教養是什麼呢?還是,沒有教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