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搭日航,並且習慣自己跟航空公司訂位的人,都會發現日航在2010年十二月之後,撤除了在台灣的訂位組,同時也進行大規模的裁員。這也是為什麼在十一月台日慶祝松山─羽田首航儀式中,出現了台灣日航員工抗議的場面。台灣日航訂位組消失後,人工訂位系統全面轉接上海,由上海日航人員接手,台灣日航人員緊縮,辦公室也搬離原有的大樓。所有的措施都是因為日航虧損嚴重,在破產倒閉之際,處於「留校察看」的階段。背負日本「國家航空」包袱的日航,不論是為了自身前途,或是因為被媒體嚴重修理,在財務經營上都不得不小心。
但為什麼是台灣?日航台日航線一直是賺錢的航線,以自由行為赴日旅行主力的現在,更是廣受台灣散客的歡迎。虧損連連的日航,對於台日航線的賺錢,以及台灣旅客的捧場,不僅沒有心存感謝,還漠視對台灣客人的服務,資遣台灣日航員工?
訂位組「移往」上海,其實也可說是把業務加在上海日航的身上,是上海訂位組「非份內」的「突增」業務,當台灣客人電話被轉到上海客服的手裡,聽見完全「不親切的大陸腔」,加上冰冷的服務態度,沒有不火冒三丈的。如果還是要搭日航,便紛紛轉請旅行社代訂(不想再跟上海訂位組打交道),而旅行社一向是透過台灣日航的旅行社業務專線處理,問題是裁員的關係,日航業務組處理旅行社業務的人手只剩一人,整天處在疲於奔命的狀態。
我還是想問,為什麼這樣對待一直很捧場、讓台日航線賺錢的客人以及員工?這種感覺很糟,難道不怕影響業績?老實說原本是日航會員的我,已經打算用掉這次的免費機票後,就要結束關係了。
「我們在會議上都提過,在消費者意識強烈的台灣,這樣做是不行的。一定影響業績。」台灣日航內部員工說:「問題是,雖然客人的抱怨、憤怒電話往台灣日航排山倒海而來,但航班照樣客滿,依然賺錢。所以總公司聽不進去。」
心生不滿的客人很多,但是最後還是「寬容」的自我緩頰:「唉,日航也要生存嘛。不然倒閉也很慘。」「沒辦法,台灣人工貴,中國便宜嘛。」「反正搭飛機嘛,能訂到就好了。」……日航欠台灣客人一個解釋與抱歉,但看樣子好像也不用。
在東京的時候跟在日本的台灣人說起此事,對方覺得沒什麼:「因為日本訂位習慣都是靠網路,不會需要『真人』的,所以日本主管一定不認為『真人訂位組』有什麼重要。」「如果不會使用網路?」「那很少數,家人可以幫忙,不然就交給旅行社。」「如果沒有機位要排候補?如何確認狀況?」「沒有排候補這件事啦,日本人覺得不要麻煩別人,也最好不要跟『真人』講到話。」「但台灣喜歡聽到『人聲』。」「所以說不一樣嘛,不是尊不尊重的問題啦,我想他們是真的不瞭解。我挺喜歡日航的。」
日本人「怕麻煩」,避免跟真人說話,台灣人「不怕麻煩」,喜歡走真人親切路線,企業經營會不瞭解嗎?
我的日本朋友對日航就比較嚴厲,覺得日航又貴又不長進,而且「在講求服務的今日,日航並沒有超越別人。」說到總公司對台灣市場的態度,也很不以為然,「台灣人就是太好了。」這太好,是指「太善良」?「太好安撫」?還是「對日本太好」?……我沒有問。倒是想起之前與S聊中日台關係時,提起「殖民心態」的遺留,日航也被點名了。不過,在商言商的企業經營與殖民歷史的忽然連結,似乎也太「嚴肅」了一些。
強震過後加上核電危機,外國人紛紛離開東京。因為多半都是臨時決定的,所以必須跟航空公司緊急聯絡。身為會員的我先在日航網站看看開放訂位的情形,但當日根本看不到狀況,無法訂位,打電話去東京日航一直忙線中,許久還是無法聯繫。這種時期繼續等待就是無解,想一通電話打回台灣日航,但因為訂位組已經裁撤,打去也只會遇上一問三不知的上海客服,頓時充滿「孤兒感」。所幸自己最後還是獲得台灣日航的幫忙,才能即時返國。
回來之後去致謝,對方說理應盡力幫忙。我們交換著災後狀況與聯繫的心得,覺得人情能在此刻顯現真是美好。
為什麼不要麻煩呢?有時候麻煩別人,也讓自己麻煩,是人與人相互靠近的機緣。
相互靠近,才有人的溫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