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她是企業家之女。」
「她看起來很大了欸。」
「很大……意思是?」
「就成年了呀。」
「嗯,這跟被誘拐有什麼關係?」
「這麼大的人還會被誘拐自己也有點問題吧?」朋友說。
「拜託,這跟年齡無關吧,誰願意被綁架呀!」
「綁架?不是誘拐嗎?」
我這才恍然大悟,因為中文的「誘拐」和「綁架」意義大有不同,如果不知日文的「誘拐」就是綁架的話,的確會很困惑。而我因為看了日文直接就理解了「綁架」的意思,當然明白這就是「擄人勒贖」的重大刑案。可是中文的「誘拐」並不是綁架,包含誘騙拐騙的意思,多用在老人小孩等容易受騙的弱勢者身上,難怪「不懂日文但中文非常精準」的朋友要一頭霧水了。
恍然大悟後我笑了起來,也為自己粗心感到不好意思,但是也同時想到,現在有多少「日本的漢字」被我們習以為常的慣用了呢?說「日本的漢字」,其實就代表著這些看起來很熟悉的中文字並不是中文,而是「外國字」,但因為外型借用了中文的樣貌,有的意思也援用了中文原來的涵義,所以我們不僅經常忽略了應該用「外文」的態度去理解,更理所當然的以「中文本位」去使用它,或者讓它襲奪了中文裡本來的辭彙。
多年前跟林文月老師用餐的時候,她就對台灣正開始流行的「泡湯」一詞感到困惑。翻譯過《源氏物語》的老師當然知道日語的「泡湯」是什麼,但是當我們也全面襲用、取代「泡溫泉」的意思時,她問:「那泡湯原有的意思怎麼辦?」是的,中文本有「泡湯」的辭彙,用在事情搞砸了或「不成了」的時候,但恐怕已經沒有「泡溫泉」的意思來得「響亮」。
這種情形近年來愈來愈多,上次日本朋友全家來台灣玩,小女兒Yume就對台灣到處充滿日文感到很新奇,而且的確是「日文」、不是「中文字」,除了泡湯,譬如「花火」、海鮮「祭」、「寫真」、「繪本」等等早已成為正式詞彙般在中文裡使用。
我對於文化的交錯、文字的約定俗成等改變其實沒有太大的情緒,畢竟字詞的變遷或襲奪本來就是歷史裡常見的事。但是,我們對於有些漢字的使用,卻不免有點一廂情願的味道。
前面說過,因為我們對於中文字的熟悉,所以,看到「日本的漢字」就會有先入為主的認知。其中錯得離譜的認知倒還無所謂,因為知道了之後自然不會去亂用,反而是「模稜兩可」的地方彷彿充滿了吸引力。
譬如「不倫」,其實就是婚姻裡的外遇,但是「不倫」二字因為在中文裡容易聯想到「夫妻倫理」的否定,便顯出一種「文學風」的敘述來。又如「宇宙人」,就是「外星人」,但我們對於宇宙的哲理性想像顯然要多於「外星」一詞。當然更不用說「空氣人形」了,因為我們對於「空氣」加「人形」所賦予的象徵意涵,使它似乎跟男人用來洩慾用的「充氣娃娃」一詞分道揚鑣一樣。
但事實上以上這些對於漢字的想像,在日文裡是不存在的,像我們看到日本名字如木村拓哉,就直接喊「ㄇㄨˋ ㄘㄨㄣ ㄊㄨㄛˋ ㄗㄞ」,其實這四個音對本人言是毫無意義、也不相干,他叫做「Kimura Takuya 」。
因為日本漢字的使用,彷彿讓使用中文的我們看見中文字另一種微妙組合,當然也很有趣,只是有些直接拿來、強加在中文語句裡使用的辭彙,我還是覺得有點不妥。譬如很多人愛用的「違和感」,這純粹是「外國話」,老愛夾雜在國語裡亂用,真的讓人很有「違和感」!
我想也許因為日語的構成的確來自許多語言文字的「拼貼改造」,所以經常被我們忽略作為一個獨立「外國語」的事實,除了漢字之外,最明顯的就是「外來語」了。老實說,日本人的英語好不好不予置評,但我對於有人動不動就愛糾正日本人外來語發音不標準這件事其實很無言。因為日本的外來語就已經是「日本語」了,沒有不標準的問題,它是日本語你就是要照它的念法念才是正確,它不是英語法語或者某一種你引以為傲的外語能力。它是日本語。
所以,有人對於最近引起話題的UNIQLO念成「U-NI-KU-LO」有意見,認為日本人英語發音不好我們不必跟著錯。這讓我有點啼笑皆非,因為「ユニクロ」是這家店全球通用的名字,這是日文,沒有什麼發錯音的問題,不這樣念,才是叫錯人家名字的不禮貌啊。
2 則留言:
說起來都要怪那些自以為很"潮"的記者跟商人在誤導我們的下一代...
說到這個我就想到我爹有一份「日文漢字與中文原義不同的字彙表」,裡面有比如「敷衍(ふえん)細說;詮釋」、「委曲(いきょく)詳情;詳細」的字詞蒐集,還蠻有趣的...:p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