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11

書的相遇

那個初夏在旭川,就是成天搭著賞花列車在美瑛、富良野之間往來。有時搭快車,有時搭慢車,上上下下、走走停停,慢條斯理,總之時間就是要「浪費」在這裡。甚至還帶了書在車上,沿路吹著帶點青草濕氣的初夏之風,有時抬頭望望窗景,有時看書。車上的人多半是遊客,但也有當地人,下課時間還會遇見成群的學生,停靠小站時無需經過月台,就直接從車上走下奔向原野小路的前方。

列車進入山丘之後充滿自然的寂靜――有生命感的寂靜,不是死寂。車內非常悠閒,這時我看見斜前方座位的女子也在看書,是恩田陸的《光之國度》(光の帝国)。「啊!」我輕叫了一聲。因為我本來也是要帶這本書的,當然,對方是日文版,我的是中文……

這是三年半之前的事了,因為電子書的話題,讓我想起這段畫面。

雖然電子書成為今年國際書展的熱門話題,但是在文化出版界引起的「熱門」其實和一般人是不一樣的。我非文化界的朋友看待電子書的出現就是一種「載體」,就像Wii是一種遊戲載體,關心的是它的新功能、價格、裡面可以有多少「軟體」,可不可以擴充、傳輸……總之就是對待一個新電子產品的思維,基本上屬於科技業的範疇。只不過裡面放的是文字。

這種新產品如果價格合理,好處很多,可以減輕重量、減少空間、少砍樹木,既環保又方便,有興趣的人就不少。至於對傳統出版業的衝擊、或者作者版權等等的討論,本來就不在一般人的「意識」裡。就像實體書店被網路書店打得「落花流水」,引人唏噓是唏噓,但消費者也還是按照自己的利益選擇消費,不會因此改變什麼。

當初電腦打字取代手寫稿的時候,很多文人也抗拒著,覺得無法對著螢幕書寫,文字沒有「溫度」。但現在到處都天經地義要求電子檔,堅持手寫的人必須自己解決帶給他人的「困擾」。雖然電子書對文化出版的影響不能與電腦打字相提並論,即使現在也有許多人難以對著螢幕閱讀,不過,一旦電子書全面席捲,習慣也難保不會改變。

所以,拿什麼紙本的溫暖、古典的人文質感,去哀傷電子書的「冷血」,或者作者的版權談判與爭議,對很多讀者是「無感」的。傳統出版產業要去評估這個未來趨勢,因應對策,好像也是企業內部的事。更重要的是,也許電子書所要開發的對象,本來就不是原來的那一群「書迷」,而是「新客戶」。如果不成功自然也會被淘汰,對消費者而言就是一個失敗的商品而已。

但這時我為什麼會想起美瑛列車的畫面呢?想起我看著書,斜前方女子也正看著《光之國度》的畫面、想起我原本也是要帶《光之國度》的這段記憶。

當時我想,如果我也帶著《光之國度》,也許我會去跟那名女子「相認」,說:「看哪,我也是《光之國度》(光の帝国)啊。」然後看看彼此手中的書,讓穿著不同「衣裝」的它們越過兩國的空間連繫起來。這是多麼奇妙的緣分。

透過書的封面,紙本的印刷,翻閱頁面的輕微唰唰聲,在天涯海角遇見「閱讀體溫」相同的陌生人。這樣的緣分與深刻的記憶,我希望永遠都有機會等待,並且擁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