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喜歡這部電影,也必須承認,它對我的療愈力量很多都來自自我經驗的連結,卻與寵物無關,而是譬如女性、譬如創作者、譬如中年人生,更譬如去年夏天我非常靠近吉祥寺生活圈的居住記憶。
故事從女漫畫家小島麻子終於挑燈夜戰完成作品、愛貓莎法也同時死去開始,麻子彷彿也面臨著人生一連串的轉折。那樣出奇不意的「好事」與「壞事」降臨,都在我所熟悉的場景裡發生,用一種溫和的調子進行著、化解著,既虛擬又真實,因此深深打動了我。
像咕咕貓剛剛到來時,麻子的助手們問著:「為什麼取名叫グーグー(咕咕)?」她說猜猜看,猜對的獎賞是:
佐藤家的豬肉可樂餅是吉祥寺的「名物」了,我經過的時候也是大排長龍啊。
﹝這是電影畫面﹞ ﹝這是我拍的﹞
有一天趁離峰時間我去買了一個,熱呼呼的捧在手上吃,就像電影裡的助手們一樣。啊,好真實!
麻子的漫畫很有療愈性,總是觸碰了人們的內在情感,給予力量:
但在愛貓莎法死去後,麻子有一段時間失去了創作的能力,在精選集出版茶會裡,她回想起創作的初衷,從小開始,熱情都投注在畫筆裡,和文具店老闆的對話是:
可是,那是什麼呢?走上了自己喜歡的道路,經過了這麼多年,麻子卻說:
所以發現自己健康出了問題,在醫院遇見了興奮的護士書迷,滔滔不絕說著從書中獲得的療愈力量時,麻子卻漠然的說:
這一幕也進到我心裡了,關於「創作是救贖」這件事我也認真的討論過(2007.8.27以及2009.4.11)。
電影的具體內容,麻子和愛貓之間的牽繫,以及助手的溫暖友情,那些看來平淡卻又細膩的描述,還有グーグー(咕咕)之所以叫做グーグー(咕咕)秘密,不想在這裡說出來。因為這樣對於想自己看這部電影的人來說,太不公平了。
但莎法死後,來了一隻既有元氣又淘氣的小貓咕咕,跟著它的腳步東走西走,的確走遍了吉祥寺充滿的人文氣味的生活圈。
譬如這些安靜的小巷:
譬如井之頭公園:
又譬如我沒去過的口琴街小酒館,看起來真有味道。但若不全面禁煙,我想我也很難置身其間。
另外要附帶一提的是小島麻子的服裝,非常自在舒服的裝扮,像這個:
四十世代的單身女性可以有什麼樣的裝扮呢?裝小的很恐怖(某些娃娃裝就很可怕),「阿桑」型的也很無言,台灣的服裝似乎只在天平的極端擺盪,要不要自我設限都很為難。
不過就算如此,像小島麻子這樣的極簡、又不缺質感的日系休閒風,雖然在東京我也曾非常自在的穿著騎車到井之頭公園去,但在台北說什麼我都不敢穿。說起來也是一種身分的設限吧。
1 則留言:
這篇內容真豐富
看完都覺得想看了~
今天開始天氣會轉冷唷
yhh那麼瘦小,請好好保重^^
期待下次再相見
(好老派的結尾~)
版主回覆:(2009-12-13 21:52:59)
我覺得一哥看這部會睡著zzzz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