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bourne electrician Counter
對我來說,旅行的頻道就是跟原來生活完全脫鉤的頻道。從上機前關掉手機、調整手錶時差那一刻起,就進入了完全屬於自己的時空。旅途中除了定時跟家人報平安外,無論實際行動或心情的頻道,都不會跟原來的人事物有牽扯。雖然途中有時跟同伴會聊到工作的種種,但卻感覺聊的是已經過去的事,與當下的我無關。當然更不會有收發e-mail、寫信、上網報告旅遊進度等舉動――都已經忘記原來的人際網絡了,要跟誰聯絡呢?這次去京都也是這樣,明明出發前一天還在職場上交代東交代西,叮嚀什麼東西下星期一定要辦好。結果一到京都,好像覺得人本來就一直住在京都一樣,先去地下街吃一盤外脆內軟的章魚燒,然後看見手機有一通未接來電,趕快回電話給木津,方向感還是意外的準確,沒有出現什麼「接軌」上的問題,但其實我已經八年沒到京都了。
很奇怪,我的台北生活忽然都變得不相干,但是人生卻依然接續著。這就是我的旅行頻道。
這使我想起座談時大家想問我的問題:為什麼「老是」去相同的地方?為什麼不厭煩?老實說我並不想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就是「旅行頻道」的問題,也是我的「旅行」不等於「旅遊」的問題,很難用問答題的方式解釋。基本上旅遊是一件需要時間體力與計畫的事,也是一件有向外尋求、「開眼界」期待的事。我必須說我已經很久沒有「旅遊」了,下一個目標是捷克布拉格,說了三年還沒去。
但是旅行不一樣,我的旅行「往內探索」的意義遠遠大於視野的「向外拓展」,需要的就是一個讓自己暫時遠離原生社會,有一段只能和自己對看、沉澱、碰撞、反思的純粹時空。所以,旅遊可以延遲,旅行卻不能不進行著。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找到適合進行自我「旅行頻道」的空間,一而再、再而三的造訪,知道對方「又去」那裡了,彼此給個會心的微笑,就是內行人的表現。
旅遊中大肆展現自己是遊客的身分沒關係,被當成外來者也沒關係,但在我的「旅行頻道」裡,「隱身」分外的重要。只要不開口,不論膚色、髮色、裝扮,雜次在人群中完全不會被認出是外來者的地方,讓我擁有「被忽略」的自在。 是因為這樣,所以每次都有人跟我問路嗎?在睽違八年的京都也遇到了。拄著柺杖的中年婦人在夜裡的車站攔住我:巴士諮詢處在哪裡?
——咦,不是在那裡嗎?(我指著左前方)
——沒看到哇,之前一出車站就看見了,是搬遷了嗎?
——沒有搬沒有搬,難道下班了?(明明我早上才去的)
——可是看不到啊。
——那……(唉,我辭窮了。明明我是外國人呀。)
可是對方不走,拄著柺杖站在我身邊,實在不好意思一走了之。跑到前方看了一下,確定燈還亮著。便態度堅定的告訴她:就在那裡,往前走就可以了。
「旅行的頻道」什麼時候會調回來呢?說也奇怪,往往在最後一天就會出現「跡象」。譬如要離開的那天上午,決定再搭巴士出去閒晃,站在兩名大約三十歲上下,一面排隊一面拍照的「台灣宅男」後面。聽到我跟C在聊天,「宅1」便說:「妳們也是台灣來的?」我說是,但是就要回台灣了。「回去?現在是白天欸。」(??是說白天不能回台灣?)我只好說我們是搭傍晚的班機。「宅2」接著說:「那為什麼要搭公車?」(??他以為我們要搭公車去機場?)錯愕中,我看見另一線可搭的巴士進站了,正要拉著C往前跑,這時,出現經典的一句:「妳們,是要去『ㄉㄧˇ』園嗎?」
唉,「祇」園的「ㄑㄧˊ」,有人唸「ㄓˇ」我知道,但是那麼信心十足、聲音宏亮的唸成「ㄉㄧˇ」……實在有點恐怖啊。
我們並不打算去「ㄉㄧˇ」園,而且我知道,我的「旅行頻道」就要結束,回到「台北頻道」了。
5 則留言:
哈哈哈!我可以想像妳聽到宅男讀錯音時的表情
小丸子經典畫面出現~
所以當旅遊頻道忽然改播小丸子的時候,就是該乖乖回家的時刻囉?XD..
to小花,
其實後來陰錯陽差也到了祇園,走過時彷彿宅男的聲音就在耳邊窮吼:「就說妳們要去ㄉㄧˇ園、要去ㄉㄧˇ園嘛,還不承認。」&▽%#@……=.=" 真是「ㄉㄧˇ」園魔咒啊。
to雨漣,
是「旅行」頻道喔,呵呵。
對啊,小丸子舉著旗子說:「歡迎回到現實世界。」
請問可以引用這篇文章嘛?深切的舉一百隻手贊許!
謝謝Pauline的共鳴。
可以網摘、連結、部分引用(註明出處)。但是請勿全文轉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