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4

不喜歡的閱讀

melbourne handyman
melbourne handyman Counter
「不喜歡的閱讀」原本在生活中是不會存在的(這裡的閱讀指的是「閒書」,而非考試必備或知識專業用書),因為既然不喜歡,又何能、何必讀下去呢?這「不喜歡」並不是指「辛苦的閱讀」,很多書是讓人皺著眉頭讀來辛苦,卻又甘願一路追隨下去的;也不是指閱讀的偏食,而是無論有多大來頭的背書、多少「觀眾」鼓譟的支持,就是無法走進自己內心,感受閱讀愉悅的書,當然就不會想繼續下去。

但「不喜歡的閱讀」卻是我的工作之一。我許多同行對於「不喜歡的閱讀」可以立刻做岀評論,說:「那種東西看兩眼就知道了,不必浪費時間。」有的更為英明,連看兩眼都不必,結論就出來了,而且判斷也可能是無誤的。但我對於自己沒閱讀過的東西公開發言都很保留,因為認為所有擁有發言權的那方姿態都應更為謙卑,擁有「主流文壇」發言權的是、擁有網路勢力發言權的是,當然擁有政壇發言權的更應該是。不然,沒有發言權的那方又該如何呢?

所以,強迫自己面對「不喜歡的閱讀」變成我的工作成本之一。因為養成固定去書店看看新書出版的習慣(我真害怕實體書店的消失啊),當然知道哪些是被熱烈討論/支持,自己卻「看兩眼就看不下去」的書。為了不想浪費寶貴的時間,又想至少要「完全」看過一些,這些書經常被我帶去旅行。

旅行帶這些書多乏味啊?也許有人這麼認為。但對我來說,漫長的機上時間(我睡不著)與行車時間本來就是頭腦渾沌、無聊難耐的時光,剛好可以用「不花腦筋」、有點「娛樂」效果、可能可以隨看隨丟的書來打發。更好的是,一路看一路丟,對於懶得帶行李的我來說真是太適合了。

我在機上丟過、巴士上丟過、火車上丟過、也在旅館丟過,完成「工作」又空了行李,真是一舉兩得啊。(對於「喜歡的閱讀」,我不捨得如此「分心」,當然更捨不得丟棄。)

也許有人以為我「不喜歡的閱讀」就是那些被主流文壇「嫌棄」的書,其實不是,「不喜歡的閱讀」當中,那些被主流/正典(?)文壇肯定,眼看一定會被寫進台灣當代文學史裡的作品,對我才真正是痛苦的。因為對「被嫌棄」的對象還可以故做道貌岸然、不屑一顧,對「被肯定」的作品質疑,就是對主流價值的對抗。

一位青壯小說家總是以販賣私領域為創作題材,先販賣自己的私密、然後販賣別人的私密、然後又再販賣自己的……雖然創作本來就是作者私領域的岀發,但總是在此打轉卻又有「寫不出去」的困境,讀來真教人窒息。不管書評家或「正典」文壇給予多大的支持、美譽,對我來說,作品只能從手法、文筆、形式藝術被稱為「豐富」、獲得讚譽,無法讓人一邊讀一邊「心靈顫動」,就是「死掉」的作品。

一位繼簡媜之後最常被提及的當代散文作家,雖然文字的精緻度同樣會被拿來當成「修辭學」的範例,但是散文是最容易、直接看出作者內涵的文體,所提供的不應只是修辭學的價值,最重要的是那些能寫入人心的本事。如果作者只顧展現「創作這件事」,看不見生命的誠意,只剩下修辭學的價值,「文學」到底還有什麼力量?難道作者是為了「研究者」而創作的嗎?

從「正典」文壇文學獎出身,經由「正典」文壇「擁有發言權」的前輩作家們「欽點」肯定而出道,一路站上正典文學的位置,雖說最終的價值還是要回歸到作品的本身,但有利的立足點的確是文學評價的盲點啊。

某些擁有「正典文壇發言權」的作家,對於經由自己提攜、以「正典管道」出身的後輩極力護衛,對於非「正典管道」出身的後輩作者不懷善意,已經是長久以來的事了。因為這樣,使我在看最近「鬧開」的文學獎作品抄襲╱改寫事件時,想到的並不是抄襲與否的本身。

評審沒有辦法在第一時間就警覺到這件事,其實呈現的是一種「閱讀的斷層」吧。也就是說,文壇的「大老」並不真的知道現在影響青╱少年作者的作品究竟是哪些。過去我們可以很輕易的看出「這個年輕作者在模仿張愛玲」、「文字很像張曉風」,或者「我們都是看金庸長大的」,所以在評審的第一時間就可以看出摹倣(或抄襲)「師承」何處,然後給予作者是善意或惡意的判斷。

據說類似這樣的事件不只一次,顯然現在青少年的「閱讀基礎」和評審世代已大不相同,而且恐怕大部分來自「被嫌棄」的那個區塊。當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常有的,但評審如果連青出於「藍」都不知道,並且只願意強力護衛著「青」,對於自己的「不知道」一點也不惶恐,那麼斷層只會加大,文學獎會逐漸式微也不是沒道理的。

還是很想說,擁有發言權的一方便是需要謙卑的一方,擁有「主流文壇」發言權的人需要、擁有網路勢力發言權的也需要。不然,沒有發言權的那方又該如何呢?

因為這樣,我們的文壇才充滿一種「被困住」的窘境嗎?因為工作需要,所以儘管有「不喜歡的閱讀」我還是要繼續閱讀,但是一般人面對「不喜歡的閱讀」應該就是直接不讀了吧。到那時候,所謂作家也就不存在了。

2 則留言:

雨漣 提到...

難得的感覺這篇似乎是有感而發,但似乎又有點欲言又止。:)
(不過也可能是我自我投射了:p)

yhh 提到...

呵呵,雨漣,妳是說我難得在這裡針對「時事」發言是嗎?是啊,其實主要是寫寫那些"不喜歡的閱讀"(因為實在很煩= =),只是剛好可以觸到這個事件而已。

(說實在的,我很懷疑我這個世代的"文人",有幾個知道這個「事件」?應該……很少很少很少。這就是「斷層」)

文中要是指名道姓,這裡一定會被「污染」(我還是對網路世界不信任)。不過應該有人聽我談過那些作者,也許就跟妳想的一樣。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