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9

文字的背後

burleigh accommodation
burleigh accommodation Counter
無意間看到知名勵志作家寫的文字,大意是說:她雖然非常忙碌,三天兩頭搭機飛來飛去,工作量和煩人的事都很多,但是還是能心情愉快、神采奕奕,那是因為不管面對什麼工作她都告訴自己要愛上這份工作,要先愛上工作,就會工作的很愉快,所以她沒有不喜歡的工作。大概已經過了需要勵志的階段,我其實不會去翻閱坊間所謂「勵志」的書。但不知道這樣的文字是不是鼓舞了大家,畢竟工作哪能盡如人意,與其唉聲嘆氣,不如讓自己愛上它,想想看,誰會跟心愛的人計較那麼多?「要先愛上工作,就沒有不喜歡的工作」,真是很勵志的話。

偏偏我認識那個作者,據我所知,她做的工作明明都是她很喜歡而自己想要去做的,如果要她做不喜歡的工作,為了好強她一定會做完,然後神氣走人,再回過頭來抓住任何機會修理對方一頓。我不認為她真的體會過「忍氣吞聲、身不由己」的窘境啊。

這並不是說對方在說謊,那真正是作者心中想要服膺的信念也說不定。因為服膺這樣的信念,所以寫下來,然後讓人得到鼓舞,達到了勵志的意義。我只是因為認識作者,所以腦中不自覺一直出現「不是這樣吧,不是這樣吧……」的念頭四處盤旋,因為這樣,我瀏覽到一半就心生困惑而無法繼續,當然也沒辦法「被勵志」。

那麼,閱讀文字又知其人,到底是幸還是不幸呢?

曾經透過Y,想邀請某知名旅行作者來演講。Y語帶保留說對方似乎不作小型演講,因為要去「張羅」聽眾實在太麻煩,所以我就作罷了。不久我赫然發現對方因為航空糾紛出現在螢幕上,雖然不知航空公司如何欺人太甚,但她明明知道違反國際規定,仍帶頭霸機的凌厲氣勢,實在跟具世界觀、提倡旅外居遊的文化形象差距太遠。

這時Y才告訴我,還算是朋友的她們,經常一群人聚會吃美食。因為去的地方都不錯,喜歡美食的Y也吃得開心。直到有一次,對方忽然說像這樣一群朋友其實都是她挑選過的,像這種高質素的「文化圈」,不是街上隨便那些「販夫走卒」有資格進來的。Y當場悚然一驚,之後便不再加入了。

「因為我覺得自己跟那些『販夫走卒』好像沒什麼不一樣。」Y笑著說。

我其實從來就不是這位作家的讀者,後來在書店看見她的書,腦中彷彿立刻接受了「妳是個『販夫走卒』,妳是個『販夫走卒』……」的訊號,便識相的逃得遠遠的。最近看見她所掀起的,某具歷史性的庶民商圈「定名改造」風波,說是不理性也好,無論如何就是無法站在她這邊。

如果不知其人,是不是就能心平氣和的閱讀其作呢?

近日發生某知名網路書店的高層異動事件,以一名純粹的消費者而言,說實在是「無關痛癢」,但因為當事人是我大學同校學長,新聞出現的一大早就有人打電話給我了:「唉,╳╳╳真是都沒變啊,當時在我們社團裡就很……」一口氣敘述了當事人的種種作風,然後說:「他不可能善罷甘休吧。」

因為知道這些,我對於判斷這件事情再也無法「客觀」了,無論讀控方或辯方的文字,頭上揮之不去就是屬於此人的個人評價,想著字裡行間的背後藏有哪些無法知曉的內在。

認識作者,「純粹讀者」的立場似乎就不存在了。透過文字瞭解作者,跟透過私交瞭解作者,是兩條完全不同的線路,甚或是平行線,發現這兩條線原來指向同一個終點,有時是有趣的,有時則是錯愕。

我閱讀了什麼?我又應該從文字間看見了什麼呢?「No comment」,很多時候我只能選擇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